第七十二章 朝堂迷局(1 / 2)

梁衍之策,一直以来称得上是皇甫嵩的倚重。  但这一次,皇甫嵩持有不同的看法,这是他在房中思索了一个下午的结果。  他抬头瞥了一眼梁衍,说道“虽然我相信刘云说的话是真的,董卓可能真的死了!但现下而言,这毕竟只是刘云的一面之词,董卓是不是真的死了?事实是我们尚未可知!但,刘云叩关已是不争的事实。”  “那主公何不静待几日,派人前去查探洛阳局势。”梁衍说道。  在梁衍的心中,一直有一颗辅佐自家主公成就无上霸业的心。  可奈何皇甫嵩一直恪守臣子之道,对他的那些谏言始终不予采纳。  这一次,在梁衍看来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。  若董卓真的死了,以左将军之威,与刘云为盟,挥师东进,必无人可挡!  皇甫嵩微微颔首,说道“我思虑再三,不管朝中局势如何,刘云始终是乱臣贼子,为祸凉州。陛下既命我屯驻右扶风,便是要我等戍守陪都,保境安民。刘云,绝不可放他入关。”  “若董卓已死,陛下自会有诏命下达,若陛下有命,我自当率军前往平定董卓残部。而若陛下无诏,紧守长安不放刘云这等乱臣贼子入关,是我为左将军,身为臣子的职责所在。”  梁衍欲言又止,犹豫再三,还是应了一声喏,点了点头,悄悄的退了下来。  坐回席上,听着身旁一群将领高谈退敌之策,梁衍的眼前不由有些朦胧。  这天下分明就在主公的心中,可奈何主公却要装作看不见?  ……  梁衍理解不了的,刘云或许反而有些了解。  每一位名将的身上,似乎都有着其鲜明的特色,像是一张标签。  在大汉朝的末年,皇甫嵩可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。灭黄巾起义军、败王国叛军,他硬生生的扼住了危机四起,大厦将倾的大汉朝,立下了无数赫赫战功。  但这个人,又是一名典型的儒帅,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家国天下,装着陛下。  他的麾下兵多将广,虽无名将,但忠诚度极高。  可就是手握这样的权柄,在诸侯群起的年代,他像是一股清流,始终坚持贯彻执行着朝廷的诏令,并没有任何拥兵自立的心思。  也不管给他下的诏令是何进的意思,是董卓的意思,还是王允的意思。  他好像认定,那就是陛下的意思,是朝廷的意思。  这是刘云在史书上所了解到的皇甫嵩,见了一面之后,刘云越发的肯定了这个认为。  但刘云也给皇甫嵩贴上了一个老狐狸的标签!  皇甫嵩的昧是给别人看的,真正的他,绝对是个老狐狸。  正因为此,虽然该说的话刘云都给皇甫嵩说了,但他已经放弃了拉皇甫嵩为盟。  现在他想要入长安,喝中原这口汤,恐怕并非那么容易。  李季派人从长安城中送出了一封密信,告知刘云,在今日长安城中的戒备忽然间森严了起来,有一种如临大敌的感觉。  刘云看完轻笑了一声,能不如临大敌嘛,毕竟他现在可是在长安城外。  长安城的这个姿态,已经足以说明一切的问题了。  皇甫嵩是准备和他干一仗了!  其实,刘云是真不想要看到这一幕,打这一战,对谁都没有好处,何必呢!  大家都算得上是好人,迁就一下,折中一下,不挺好嘛!  但或许在皇甫嵩的眼中,他始终是兵,而刘云始终是贼。  这很诛刘云的心。  于是,刘云抓耳挠腮的开始给李季写密信。  他也打算诛一诛皇甫嵩的心,就算是诛不了,也要让他恶心到饭都吃不下去。  ……  珠玉,不该在勾心斗角的阴谋诡计中,丧失他夺目的光彩。  所以才有了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。  ……  洛阳的密信,在随后的时间内,一封一封的快马送到了刘云的面前。  正如刘云所猜测的,在董卓身死之后,司徒王允立刻就掌控了朝政大权。  整个朝堂之上顿时焕然一新,一切都改头换面了。  也开始了大换血!  一朝天子一朝臣,这是历史不可避免的真理。  不过,历史的进程到了这里,因为刘云的缘故有了诸多的变化。  董卓